编者按:李泓江博士,中国电子科技大学(UESTC)-葡萄牙里斯本工商管理大学(ISCTE)合作管理学博士(IDMgt)项目2014级学员,中招国际四川分公司总经理。李泓江以一个普通社会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声,立足促进社会进步,聚焦社会热点问题,撰写的文章始终秉持着普通人的良知和道德表态。
独立善思,明志笃行
2016年,李泓江首次创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剑指偏锋”,意在追求思维创新,也是他热爱独立思考,不愿人云亦云的个性写照。李白诗云:“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白日何短短,百年若易海。”人生有时,当以有限思无穷;学海无涯,唯有内省通彼岸是李泓江的学术原则。他的学识兼顾法律、哲学、宗教、管理等方面,也经常喜欢抒写一些诗歌和评论。他说哲学引向深邃,艺术熏陶审美,哲学艺术修养可使人身处红尘而不染,居于喧嚣而恬静。他认为,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不仅可以使自身生活更富有内涵、工作充满自信、人生走向美好,而且还可以使人性变得清雅、灵魂趋于纯粹。
自2016年他的公众号建立以来,李泓江先后发表了近30篇文章,其中不乏对文化、人性、社会发展与改革等许多社会热点问题的解读,他希望能通过撰写文章和朋友们一道分享所思、探讨所求。李泓江认为,生活在自媒体时代,每天都会产生和吸收大量的信息,所以应该以视野、境界为感召,以理性、正义为引导,以反思、批评为推动,努力写一些有利于践行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进步的文章。
解读社会,发声时代
美好的个人情怀总是伴随着丰富而有质感的人生。李泓江博士曾经有过在国家发改委新闻部门工作的经历,这就使得他的思考既有体察个体生命的浪漫和愉悦,又有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发表在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上的多篇文章,分别针对社会秩序意识的强化、生命的哲学价值、“美丽中国”的丰富内涵、社会就业以及改革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个人解读和建言。在他看来,身处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关注、解读这个新时代,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除了在某些重大热点事件发声以外,一些优秀影视作品中独特的文化韵味和思想内涵也成为李泓江关注的焦点。他在个人公众号里上传的《百鸟朝凤》和《我不是药神》两篇影评,以独特的文化维度,解读了作品的内涵;从影视作品的敏感,洞悉了公众的内心和社会的质性,通过评论让观众更多地体味到作品的认知和追求,将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进行了放大。在有关电影《百鸟朝凤》的评论中,他忧虑文化传承,思考人性和文化的自觉。在有关电影《我不是药神》的评论中,讴歌生命拯救,叩问社会责任,呼唤人性善良。从人性的圣洁与崇高,定位当代社会的主题。
已经取得管理学博士学位的李泓江认为,“博士”虽是学位体系中的最高学衔,却不能代表最高的学术水平和思维境界。但是,获得博士学位至少意味着具有了一定的学术能力,也意味着应该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李泓江在博士论文毕业答辩后的感言中提及 “有益于社会,服务于众生,无愧其厚望”,他认为当以此为起点,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李泓江曾经为某场赛事创作了一首歌《生命如歌》,歌词中的“永不停息的跋涉,让生命在磨砺中收获”,就是他对自己人生奋斗经历的客观描述和真挚表达。2014年,他开始攻读管理学博士。李泓江说:管理永远是社会进步的灵魂,一种社会制度一旦建立起来以后,都需要维护这种制度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而科学有效的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恰是这种认识坚定了他选择对管理学专业的研读。而之所以选择IDMgt项目是因为久闻电子科技大学学风严谨,并且IDMgt多元化的师资力量也给予了他信心。
李泓江的博士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博士研读期间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论文的撰写,既要实现理论创新,又要体现实践价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一度困扰着他。不过,在中葡双方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他潜心研究问题,论文七易其稿,终于2018年11月在葡萄牙里斯本圆满完成了博士论文毕业答辩,并取得管理学博士学位。授位典礼后,李泓江博士以一篇《答辩后记》回顾攻读博士的难忘经历,期间经历的种种磨砺将成为他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和财富。他始终相信,人总是需要在磨砺和思考中才能真正前行,唯有经历过挫折和学会独立思考,方能展现个性,成就更好的自我。
四年多的博士生涯,李泓江博士深感母校的厚爱和导师的关怀,尤其是在红尘滚滚的当代社会,母校所给予的文化宁静,导师所引导的学术崇高,将会对他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答辩后记》
——2018.11.22 李泓江于里斯本
岁在戊戌,令值初冬,乘白云西飞,携拙文呈辩委,幸不辱师恩,以优等备毕,方如释重负。往事重现,不胜感叹,于是记之!
久闻科大学风严谨,常仰先生品优学高,早立师从之志,终于而立之年,伏拜门下,承众先生不弃,收藉麾下,谆谆教诲!
入学伊始,曾勇先生、永开先生、李平先生、肖文先生等推旧疑,出新问,吟古今精髄,释东西学理。方观近岭,又指远峰;或跌宕起伏,或浑厚朴实;或凝重演绎,或巧破玄机。不拘一格,有教无类,使吾辈聚一室闻道,却各有所获。
学一年有余,又蒙滕颖先生、贾拉利先生厚恩,以倾盆之学识,填茶盏之浅陃;以治学之严谨,引精微于凡例;以圣洁之情怀,出灵秀于愚钝,呕心沥血、循循善诱,方有辨析论理在先,红炉点雪在后。
五年学涯,历程虽艰,然则受益匪浅!更得陈阳等老师周全,方能潜心研习,通识暗练,谨兼致厚谢。
挥别母校,当以众先生为楷模,有益于社会,服务于众生,无愧其厚望!
世间众生芸芸,唯有同窗最不同。数载相伴,虽有潮起波落,今值挥别,心中浓情厚谊,耳畔时存笑声。愿得同学永远,来年常相聚首。
韶华易逝,精神弥新,凭师长之鸿论,借学兄之隆恩,今日蓄势待发,后将扶摇千里。再次感恩先生,感恩同学,感恩母校!